国内期货行情

沪镍过剩格局难改 价格低位调整运行,沪镍讨论吧

2025-10-10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全球镍市结构性过剩的三大推手

2023年全球精炼镍产量突破320万吨大关,而消费增速却降至五年最低的2.1%,供需剪刀差持续扩大。作为全球最大镍消费国,中国市场的进口窗口持续开启,1-5月电解镍进口量同比激增78%,保税区库存突破2.1万吨历史峰值。这种看似矛盾的贸易流动,实则折射出产业链各环节的深层博弈。

产能扩张与需求分化的错配印尼火法镍铁产能以每年30%的增速狂飙,2023年NPI(镍生铁)产量预计达150万金属吨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新能源电池领域对硫酸镍的需求增速从2022年的40%骤降至18%,传统不锈钢行业更陷入“增产不增利”的怪圈。

这种结构性矛盾导致镍元素在产业链各环节的传导效率持续下降,交易所显性库存较去年同期增长2.3倍。

套利机制下的库存堰塞湖上海保税区镍板溢价长期维持在$2000/吨上方,吸引海外货源持续涌入。但国内下游加工企业受制于资金周转压力,普遍采取“背靠背”订单模式,导致社会库存向交易所仓库被动转移。上期所镍库存连续12周维持在1.5万吨警戒线上方,期货近月合约较现货贴水幅度扩大至-1200元/吨,形成“越跌越囤”的负反馈循环。

技术替代引发的需求塌陷磷酸铁锂电池市占率突破68%的临界点,高镍三元材料技术路线遭遇空前挑战。头部电池企业正在将8系高镍材料研发预算削减40%,转而加速锰铁锂、钠离子等替代技术的商业化进程。这种技术路线的切换,使得新能源领域对纯镍的需求弹性系数从0.8骤降至0.3,从根本上动摇了镍市长期看涨的逻辑根基。

价格低位震荡中的破局之道

当LME镍价跌破20000美元/吨心理关口,沪镍主力合约在140000元/吨附近构筑震荡平台。这种看似平静的盘面下,实则暗流涌动——产业链各参与方正通过差异化策略寻求破局。

这种动态平衡使得沪镍波动率从年初的45%收敛至28%,市场进入“低波动、窄区间”的新常态。

政策变量带来的边际变化印尼政府拟将镍矿内贸基准价(HPM)计算公式中的修正系数从15%上调至25%,此举可能推高镍铁生产成本$500/吨。而国内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延期三年,为高镍三元技术路线争取到关键转型窗口期。这些政策变量的交织作用,正在重塑镍市的中期定价逻辑。

投资策略的多维构建对于实体企业,建议采用“跨市反套+库存期权”组合策略:利用沪伦比价处于7.8高位的时机,在LME建立虚拟原料库存,同时买入沪镍看跌期权对冲汇率风险。投资者可关注140000元/吨的期权密集区,当IV指数回落至35%以下时,构建“卖出宽跨式+趋势跟踪”的波动率套利组合。

技术面上,周线级别MACD出现底背离信号,但需成交量突破20日均量线1.5倍方能确认趋势反转。
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