期货资讯
本周猪价重回跌势 部分低价区已接近成本线
供需失衡下的"价格雪崩":养殖户的"寒冬"仍未结束
"东北地区标猪成交价跌破14元/公斤,部分二次育肥户每头亏损超300元!"9月中旬的这则行业快讯,揭开了生猪市场新一轮跌势的序幕。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,全国生猪均价已连续5周环比下跌,累计跌幅达12.7%,部分低价区域已触及14.5元/公斤的成本警戒线。
这个被业内称为"金九银十"的传统旺季,却让无数养殖户感受到刺骨寒意。
产能释放遇上消费"空窗期"
本轮跌势的根本矛盾在于供需关系的阶段性失衡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3年上半年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始终维持在4300万头正常保有量之上,对应着当前每月超6000万头的生猪出栏量。而消费端却遭遇"青黄不接"的尴尬局面:中秋国庆双节备货接近尾声,南方腊肉制作季尚未启动,叠加持续高温抑制猪肉消费,白条走货量较去年同期下降15%-20%。
某大型屠宰企业采购负责人透露:"现在日均屠宰量比8月高峰期减少30%,但养殖端出栏积极性不减,导致市场严重供过于求。"
成本高企压缩利润空间
更令养殖户焦虑的是,在猪价下行的养殖成本却持续高位运行。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统计,9月第2周玉米均价2930元/吨,豆粕报价4580元/吨,较年初分别上涨7.2%和13.5%。某中型养殖场负责人算了一笔账:"现在自繁自养成本线在15.6-16元/公斤,外购仔猪育肥成本更高达17元以上。
按当前价格计算,每出栏一头120公斤标猪就要亏损80-150元。"值得注意的是,部分采用高成本仔猪的二次育肥户,亏损幅度已扩大至300-400元/头。
抛售潮加剧市场波动
面对持续扩大的亏损,中小散户开始出现恐慌性出栏。河南某生猪交易市场监测显示,9月以来150公斤以上大猪出栏占比从15%骤增至28%,部分养殖户甚至将未达标准体重的猪只提前出栏。"现在每天接到十几个催款电话,饲料款、疫苗款都等着结账,只能忍痛割肉。
"河北养殖户老张的遭遇颇具代表性。这种非理性抛售行为导致市场供应短期激增,形成"价格下跌-恐慌出栏-供应过剩-继续下跌"的恶性循环。
破局之路:降本增效与产能优化的生死竞速
在行业深度调整期,养殖主体正经历着"剩者为王"的残酷考验。某上市猪企高管直言:"当前比拼的不是扩张速度,而是成本控制能力和资金抗压能力。每降低0.5元/公斤的成本,就可能多撑过一个月寒冬。"
技术革命重塑成本防线
智能化养殖正在成为降本增效的关键突破口。广东某万头猪场通过环境控制系统将料肉比从2.8降至2.65,仅此一项每年节省饲料成本超200万元。四川某集团企业引进的"5G+AI"饲喂系统,实现精准营养投放,将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(PSY)从24头提升至28头。
这些技术创新案例表明,通过数字化改造,完全有可能在育种、饲喂、环控等环节挖掘出10%-15%的成本优化空间。
政策调控释放积极信号
面对行业困境,政府部门已启动预警响应机制。9月20日,国家发改委宣布年内第二批中央猪肉储备收储工作即将启动,这已是今年第4次收储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农业农村部近期出台的《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》,首次将能繁母猪存栏量调控目标细化到省,要求各地建立生猪产能逆周期调控机制。
某券商农业分析师指出:"这些政策组合拳既能稳定市场预期,又为产能有序去化提供缓冲期,避免出现2019年式的剧烈波动。"
四季度行情曙光初现
尽管当前市场阴云密布,但多位行业专家预判四季度或将迎来转机。从供给端看,7-8月高温导致的母猪受孕率下降,将影响11月后的生猪出栏量;需求端则迎来传统消费旺季,预计元旦春节备货将拉动猪肉消费增长20%-30%。某期货公司研报显示,生猪期货2401合约已出现近月贴水收窄迹象,表明市场对远期行情存在修复预期。
不过业内人士也提醒,若产能去化不及预期,猪价反弹高度可能受限,行业真正走出低谷仍需时日。
在这场关乎生存的耐力赛中,养殖户既要警惕"黎明前的黑暗",更要抓住转型升级的时间窗口。正如某行业大佬在内部会议上的警示:"不要浪费任何一次危机,这场寒冬过后,活下来的企业将获得重新定义行业格局的机会。"当猪价跌破成本线成为行业洗牌的导火索,唯有那些真正实现降本提质的企业,才能在下个周期到来时抢占先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