期货资讯
一种应买入一种应卖出的金属:BCA
被低估的"未来金属":为何B金属将迎十年爆发周期?

在全球碳中和进程加速的2023年,一种代号"B"的战略金属正在上演供需奇迹。国际能源署最新报告显示,这种金属的全球库存周转天数已降至7.2天的历史冰点,而每辆新能源汽车的用量却较传统车型暴增400%。这种戏剧性的供需错配,正在将B金属推向超级周期的起点。
从刚果(金)的钴铜矿区到印尼的镍产业园,全球矿业巨头们正在上演"世纪抢矿大战"。力拓集团斥资31亿美元收购的Rincon锂矿项目,其核心价值正是伴生的B金属资源。这种金属的特殊性在于,它既是三元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关键成分,又是固态电池技术路线的必备元素。
特斯拉最新公布的4680电池技术白皮书显示,B金属的单位用量较现行方案提升27%,这意味着当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30%临界点时,B金属需求将出现指数级增长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地缘政治带来的供给重构。美国《通胀削减法案》明确要求,2024年后享受补贴的新能源汽车必须满足50%关键矿物来自北美或自贸伙伴国。这直接导致全球最大的B金属生产商——占据全球38%市场份额的某中亚矿业巨头,其产品被排除在北美供应链之外。
高盛大宗商品研究团队测算,仅此政策就将造成2023-2025年间年均12万吨的供给缺口,相当于当前全球产量的15%。
在技术突破与政策驱动的双重加持下,B金属的金融属性正在发生质变。伦敦金属交易所数据显示,2023年二季度B金属的ETF持仓量同比激增217%,机构投资者正在将其视为"新时代的原油"。某顶级投行金属分析师指出:"当前B金属的期货曲线呈现罕见的超级贴水结构,12个月远期合约溢价已达23%,这通常预示着现货市场即将出现脉冲式上涨。
"
黄昏中的"旧时代王者":C金属为何沦为机构抛售标的?
当B金属闪耀新能源舞台时,代号"C"的传统工业金属正经历历史性转折。作为过去二十年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,C金属的需求曲线首次出现确定性拐点——世界钢铁协会最新预测显示,2023年全球粗钢产量将下降2.3%,这是该数据十年来首次负增长。更严峻的是,占C金属消费量60%的房地产与基建领域,正在经历深刻的模式变革。
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C金属消费国,其"十四五"新型城镇化规划明确提出,2025年新建建筑中装配式建筑占比要达到30%。这意味着传统现浇混凝土施工方式将逐步淘汰,而装配式建筑中C金属的单位用量较传统模式减少40%以上。住建部科技发展中心的测算显示,仅此一项政策就将导致中国年减少C金属需求约800万吨,相当于全球年供应量的5%。
在供给端,C金属正面临"绿色成本"的持续挤压。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(CBAM)的正式实施,使每吨C金属的出口成本增加87欧元。更致命的是,全球前十大C金属生产商中有六家位于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,智利国家铜业公司近期宣布,因持续干旱将削减15%的产能。
这种结构性矛盾导致C金属的生产成本曲线持续陡峭化,花旗银行模型显示,当前价格下已有23%的产能处于亏损状态。
机构投资者的撤离信号已非常明确。全球最大商品指数基金——标普高盛商品指数(S&PGSCI)在最新季度调整中,将C金属的权重从12.7%下调至9.3%,这是该指数创立以来的最大单次调降幅度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上海期货交易所的C金属库存连续11周累积,现货贴水幅度扩大至每吨380元,创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高水平。
某私募基金金属交易主管透露:"我们监测到产业资本正在大规模进行卖出套保,这通常预示着行业进入主动去库存周期。"
在这场百年未有的能源革命中,B金属与C金属的走势分化,本质上是新旧经济模式的交替投射。对于投资者而言,这不仅是两个金属品种的选择,更是对下一个十年产业变革方向的战略押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