期货资讯

工业硅价格连跌背后:供需失衡困局何时破冰?

2025-09-12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价格跌势难止——工业硅市场遭遇"冰河期"

1.1跌跌不休的价格曲线

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最新周报显示,工业硅(553#)现货均价已跌破13000元/吨大关,较年初下跌18.7%,创下近三年新低。在云南、四川等主产区,部分企业报价甚至触及11500元/吨成本线,行业亏损面扩大至45%。这种持续20周的阴跌行情,折射出整个产业链的深度调整——光伏级多晶硅价格同步下探至6.5万元/吨,较2022年高点腰斩;有机硅DMC报价跌破1.4万元/吨,行业开工率维持在65%低位。

1.2供需错配的"三重压力"

产能释放与需求萎缩的剪刀差:2023年工业硅新增产能达85万吨,总产能突破700万吨,而同期全球光伏装机增速从35%回落至28%,有机硅消费量首现负增长。硅业分会统计显示,1-5月工业硅产量同比增长14.3%,但表观消费量仅微增2.8%,库存积压量达历史峰值的32万吨。

成本倒挂的生存考验:新疆地区电价上涨0.08元/度,云南水电季节性波动加剧,硅石原料价格同比上涨12%,使得行业平均生产成本攀升至12500元/吨。某头部企业负责人透露:"现在每吨亏损300-500元,但停产意味着失去客户和市场,只能硬扛。"

国际贸易的"黑天鹅"冲击:欧盟碳关税(CBAM)试点阶段已纳入硅铁产品,海外采购商要求提供碳足迹证明,导致出口订单履约周期延长30天以上。1-4月工业硅出口量同比下滑17.3%,传统优势市场东南亚的采购量锐减42%。

1.3产业链的传导性危机

价格下跌正引发连锁反应:上游硅矿企业被迫缩减开采量,云南某硅石矿场产能利用率不足60%;中游冶炼企业开始"代加工"模式,收取每吨800元加工费维持现金流;下游多晶硅企业虽受益于成本下降,但受制于光伏组件价格战,难以将利润传导至终端。更严峻的是,金融机构对工业硅企业的信贷额度普遍下调20%,行业洗牌加速。

破局之路——从产能过剩到价值重构

2.1结构性调整的三大突破口

高端化突围:光伏N型硅片所需的高纯硅(99.9999%)进口依存度仍达65%,国内企业正加快研发电子级多晶硅制备技术。通威股份最新投产的10万吨高纯晶硅项目,可将生产成本降低18%,纯度达到11个9的国际标准。

绿色化转型:行业碳排放强度需从当前2.8吨CO2/吨硅降至2025年的2.2吨。新疆协鑫的颗粒硅项目采用FBR流化床法,能耗较传统工艺降低70%;合盛硅业在云南建设的"水电硅"一体化基地,实现每吨硅减排1.2吨CO2。

全球化布局:俄罗斯、马来西亚等新兴产区正在崛起,中国企业通过技术输出获取资源权益。东方希望集团在哈萨克斯坦的硅基产业园,依托当地廉价天然气资源,生产成本较国内低15%。

2.2政策驱动的市场重构

工信部《工业硅行业规范条件》即将出台,明确要求新建项目单位产品能耗不高于1.2吨标煤/吨硅,现有企业需在2025年前完成改造。云南、四川等省已建立工业硅产能置换机制,淘汰落后产能的补偿标准提升至每万吨300万元。更为关键的是,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拟于2024年纳入硅行业,这将倒逼企业加速清洁生产。

2.3技术革命的颠覆性力量

短流程冶炼技术:中南大学研发的微波冶炼法,可将电耗从1.2万度/吨降至8000度,冶炼时间缩短40%。废硅循环利用:隆基绿能建设的10万吨/年硅废料提纯项目,能将切割废料中的硅回收率提升至92%。数字化赋能:天合光能打造的工业硅数字孪生系统,通过实时监测2000个工艺参数,使产品合格率提升5个百分点。

2.4黎明前的黑暗与曙光

尽管当前行业处于深度调整期,但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未变:全球光伏装机量将在2030年突破800GW,新能源汽车对有机硅的需求年增速保持25%以上。硅业分会预测,随着落后产能出清和新技术应用,2024年下半年工业硅价格有望企稳回升,具备技术、资金优势的企业将主导新一轮产业周期。

正如某行业分析师所言:"这场寒冬正在孕育新的产业生态,存活下来的企业将获得超额收益。"
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