期货资讯

从M1、M2剪刀差看未来半年大宗商品的整体水位与方向

2025-10-09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货币剪刀差里的商品周期密码

当央行资产负债表上的数字开始跳舞,大宗商品市场总会掀起惊涛骇浪。2023年三季度M1-M2剪刀差持续收窄至-8.3%,这个看似枯燥的金融指标,实则暗藏商品市场的达芬奇密码。就像2016年剪刀差转正引爆黑色系狂潮,2019年负差扩大导致原油暴跌,货币流动性的微妙变化总在商品价格曲线上刻下深刻印记。

当前剪刀差持续负向扩张,揭示着企业存款定期化加剧的深层焦虑。制造业PMI连续5个月在荣枯线下徘徊,企业宁愿将资金锁进3.25%的定期存款,也不敢贸然投入扩产。这种微观主体的集体选择,正在重塑大宗商品的底层需求逻辑——当货币在银行体系空转,基建投资对螺纹钢的拉动还能持续多久?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35%后,铜铝需求是否面临增速拐点?

历史数据揭示惊人规律:当M1-M2负差超过5个百分点时,CRB指数往往呈现3-6个月的滞涨特征。2020年疫情初期负差达-9.1%,随后大宗商品却走出V型反转,这看似矛盾的走势实则暗含政策玄机。彼时美联储资产负债表3个月暴增3万亿美元,中国社融增速跳涨至13.5%,流动性洪流最终冲破实体需求疲软的堤坝。

而今全球央行集体缩表背景下,历史会简单重演还是另辟蹊径?

流动性变局下的商品攻守道

站在2023年四季度的时间窗口,大宗商品市场正面临三重流动性博弈。首当其冲的是中美货币政策错位带来的汇率冲击,美联储点阵图暗示higherforlonger,而中国LPR连续下调形成利差倒挂,铜等金融属性强的品种持续承压。其次是财政刺激的传导效率之争,特别国债对黑色系的提振需要跨越商业银行风险偏好降低的鸿沟。

最隐秘的则是居民储蓄迁徙路径,当30万亿定期存款开始松动,会涌向楼市、股市还是大宗市场?

细分领域已现结构性机会。原油市场呈现"西紧东松"新格局,美国战略储备回补需求与OPEC+减产形成支撑,但中国炼厂毛利跌破盈亏线可能压制亚洲买盘。农产品则上演气候与库存的双重博弈,厄尔尼诺现象推升棕榈油减产预期,而俄罗斯小麦丰产正在改写全球贸易版图。

贵金属市场暗流涌动,全球央行购金量创55年新高,但ETF持仓却降至三年低位,这种背离暗示着机构与主权资金的认知差。

对于投资者而言,未来半年需建立三维观测框架:紧盯商业银行信用派生效率这个"传动轴",捕捉财政存款释放这个"加速器",警惕外汇占款波动这个"黑天鹅"。当M1同比增速连续三个月回升突破M2时,可能就是商品市场启动的冲锋号。而在黎明前的黑暗期,低波动率策略与跨品种套利或是穿越迷雾的指南针。

毕竟在货币潮汐的涨落间,真正经得起考验的从来不是预测的精准度,而是应对不确定性的艺术。
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