期货资讯

【基差专题】“金三银四”预期落空,螺纹钢期现基差回归路径推演

2025-09-18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预期与现实的背离——螺纹钢旺季逻辑为何失效?

1.1传统旺季的"三重预期"

每年3-4月被钢铁行业视为"金三银四"的传统旺季,市场普遍存在三重预期:其一,春节后基建项目集中开工带来的需求释放;其二,房地产新开工季节性回暖;其三,冬储资源逐步消化后的补库需求。然而2023年春季,这三重预期均遭遇现实冲击。

数据显示,截至4月中旬,全国螺纹钢社会库存仍维持在850万吨高位,较去年同期增长12%,表观消费量同比下滑8.3%。期货市场更出现罕见现象——主力合约基差(现货-期货)一度扩大至350元/吨,创下近三年新高。这种期现市场的深度背离,暴露出市场预期的系统性误判。

1.2需求端的多维塌陷

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成为最大拖累。1-3月新开工面积同比降幅达19.2%,百强房企拿地金额腰斩,直接导致螺纹钢需求缺口扩大。基建投资虽保持6%的同比增速,但资金到位率不足导致实物工作量转化缓慢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制造业用钢需求出现结构性转移,钢结构替代传统螺纹钢的趋势加速,进一步压缩需求空间。

供给端的弹性调整则加剧了矛盾。尽管3月粗钢日均产量环比回升5%,但长流程钢厂通过提高废钢添加比(当前达18.7%)、优化铁水分配等方式,在限产政策下仍维持供给韧性。这种"减量不减效"的生产策略,使得市场期待的供给收缩未能兑现。

1.3预期差形成的市场困局

期现市场的分化本质是预期差的多重叠加:期货市场提前交易宏观复苏预期,而现货市场受制于微观现实压力。这种分裂在4月达到顶峰——当期货价格因降准预期反弹时,现货市场却因库存高压持续阴跌。某华东贸易商坦言:"现在每天出货量不及往年七成,期现价差扩大后,套保盘入场反而压制了现货价格。

"

这种困局背后是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异化:产业资本通过期货市场进行库存保值,而投机资金则利用基差波动进行套利。当两种力量形成反向博弈时,基差波动被显著放大。数据显示,4月螺纹钢期货日均成交量突破200万手,较2月增长45%,但持仓量却下降12%,表明短线交易主导市场。

基差回归的路径推演与策略应对

2.1基差收敛的三大驱动逻辑

历史数据表明,螺纹钢基差超过300元/吨时,回归概率达82%。当前市场正孕育三大回归动能:

现货补跌驱动:随着雨季临近,南方市场需求转弱可能引发贸易商抛售,现货价格或向期货靠拢。期货修复驱动:若稳增长政策加码,预期差修复将带动期货价格反弹。套利平仓驱动:当基差扩大至无风险套利窗口时(考虑资金成本后约400元/吨),产业资本入场锁价将加速收敛。

值得注意的是,本轮基差回归可能呈现"阶梯式"特征。某机构测算显示,若需求维持当前强度,基差每月自然收敛约80元/吨;若出现政策刺激,收敛速度可能提升至120元/月。

2.2多维市场下的策略矩阵

对于不同参与者,基差回归意味着差异化的机会:

生产企业:当基差超过生产成本(约280元/吨)时,可建立虚拟库存,通过卖出套保锁定利润。贸易商:利用基差波动开展期现套利,在基差高位时卖现货买期货,低位时反向操作。投资机构:关注跨期套利机会,当前10月-1月合约价差已扩大至150元,存在均值回归空间。

某私募基金负责人透露:"我们正在构建多因子模型,将基差、库存周期、政策预期纳入统一框架。当基差、库存同比、政策强度指数形成共振时,胜率可达75%以上。"

2.3风险边际与趋势拐点

监测以下关键指标可预判拐点:

库存去化斜率:当周度去库速度突破3%且持续三周,表明真实需求启动。电弧炉开工率:当前58%的开工率若跌破50%,将触发供给端实质性收缩。政策传导效率:特别国债发行进度、PSL(抵押补充贷款)重启时点等资金端信号。

技术面显示,螺纹钢期货在3600元/吨存在强支撑,该位置对应长流程钢厂现金成本线。若现货价格跌破3700元,或将引发大规模减产,进而改变供需格局。
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