期货资讯
棉花期货 | 去库速度持续偏快 短期棉价下方支撑较强
去库速度为何快于预期?
一、供需剪刀差下的库存异动
2023年新棉上市季,中国棉花市场出现罕见"三高"现象:高进口量、高消耗量、高周转率。据中国棉花信息网监测,截至6月底,全国商业库存总量降至280万吨,较去年同期下降23.4%,去库速度较五年均值快15个百分点。这种超预期去化背后,是供需两端形成的"黄金剪刀差"——纺织企业开机率维持在68%高位,而新棉上市量受种植面积缩减影响同比减少7.2%。
在新疆主产区,轧花厂负责人张伟透露:"现在每天出库量比去年同期多30%,但仓库补货速度明显跟不上。"这种结构性矛盾在期货市场被放大,郑棉主力合约持仓量突破80万手,创近三年新高。
二、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
国储棉轮入政策成为关键变量。7月12日启动的50万吨收储计划,首周成交率即达92%,溢价幅度最高达380元/吨。这种政策托底效应直接反映在基差结构上,当前现货对期货贴水收窄至200元/吨以内,较年初收窄65%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产业链的"蝴蝶效应":下游纺织企业为锁定成本,提前启动冬季订单备货。江苏某大型纺企采购总监李敏算过一笔账:"现在采购期货仓单棉,算上资金成本仍比现货便宜5%,这刺激了企业套保需求。"数据显示,7月纺织企业原料库存天数环比增加3天至28天,为2021年以来首次出现反季节补库。
三、天气扰动下的预期管理
北半球主产区的极端天气正在改写供应预期。美国得克萨斯州持续干旱导致弃耕率升至12%,印度古吉拉特邦遭遇季风延迟,这些风险因素推动ICE棉花期货波动率指数升至32%,较年初翻倍。国内方面,黄河流域7月降水量较常年偏少40%,可能影响新棉单产。
这种天气升水在期货定价中已有所体现:郑棉9月合约对1月合约价差扩大至600元/吨,期限结构呈现陡峭化特征。市场开始交易"天气溢价",某私募基金商品交易员王磊透露:"我们的模型显示,每10%的单产损失将推升棉价8-12%。"
棉价下方支撑逻辑是否可持续?
一、成本刚性化的底层逻辑
当前棉价支撑的核心来自种植成本的刚性抬升。新疆棉区调研显示,2023年亩均种植成本突破2800元,同比上涨18%。其中水费上涨35%,人工成本增加22%,尿素等化肥价格虽从高位回落,但仍较疫情前高40%。换算成期货盘面,种植成本线已上移至15500元/吨,较2020年提升25%。
这种成本推动型上涨在加工环节继续传导。山东某棉企财务总监赵芳给出具体数据:"现在加工一吨棉花的完全成本达到1700元,比三年前多出400元,其中电力成本占比从12%升至18%。"成本端的刚性化使得期货价格在16000元/吨下方表现出强支撑。
二、全球库存重构的连锁反应
USDA最新报告揭示全球库存格局剧变:2023/24年度中国库存消费比预计降至86%,较十年前下降48个百分点;而全球库存消费比也将下滑至74%,创2016年以来新低。这种库存重构引发"多米诺效应":越南纺织企业开始建立战略储备,土耳其里拉贬值刺激原料抢购,就连非洲棉花进口量都同比增长17%。
这种全球性补库需求与国内去库形成共振。海关数据显示,1-6月我国棉制纺织品出口额达582亿美元,同比增长9.3%,其中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占比提升至43%。出口韧性超出预期,某外贸企业负责人陈浩表示:"现在欧洲客户接受的价格比年初高15%,这对消化库存非常关键。
"
三、资金博弈下的策略选择
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,专业机构正在调整投资框架。永安期货研究院测算发现,当前棉花品种的宏观敏感系数达0.78,较2022年提升0.15,这意味着货币政策变动对价格的影响权重加大。在美联储加息尾声的预期下,部分对冲基金开始布局棉花多单,CFTC持仓报告显示,非商业多头持仓占比回升至38%。
对于普通投资者,专家建议采取"三步策略":首先关注16000-16500元/吨的支撑区间,该区域聚集着产业套保盘和期权保护头寸;其次跟踪每周收储成交情况,政策量价变化往往领先市场1-2周;最后密切注意9月新棉上市前的天气炒作窗口,历史数据显示该阶段波动率通常放大30%以上。